正文
卓顶精文最新铝合金挤压车间工艺操作规程doc
作者:an888    发布于:2025-03-26 19:39   

  卓顶精文最新铝合金挤压车间工艺操作规程doc?4.3.8.2若铝棒温度偏高,应减低挤压速度,若想加大挤压速度,应将铝棒温度控制低些。

  4.3.9首件检查:上模挤压出来的第1支型材应将其料头切下500mm长留给修模作依据,第1支与第2支棒切下500 mm长交巡检员作外观尺寸和形位公差检查,以确认是否符合图纸尺寸及装配关系要求,从而判定该模具可否继续生产。

  4.3.10若决定卸模后,巡检员应在料头及样板上用油性笔标明模具型号、序号,并在样板及检验记录上注明缺陷位置。

  4.3.11为了防止模具端面、盛锭筒端面和挤压垫片端面粘铝,允许在模具端面和垫片端面上涂少量脱模油脂,但要尽量少涂或不涂,而且不允许涂及模具型腔和盛锭筒内壁,以免油脂污染型材。

  4.3.12要正确使用挤压垫片,保护挤压垫片不被碰伤。当挤压垫片磨损太大,变成圆角,清缸不干净时,应及时更换新垫片。

  4.2.3.4不允许圆铸锭在地面上滚动,凡是表面有泥沙、灰尘时,均应清理干净后再入炉加热。

  4.2.3.5出口端的燃烧器主要用作控制铸锭温度,但要靠热工仪表的准确定温来控制燃烧器自动着火和熄火,以确保铸锭温度符合工艺要求。

  4.2.3.6加热炉的温度设定加热阶段设定520℃-570℃,铝棒上机时温度控制,根据壁厚应符合T≥1.4mm温度控制在460℃-540℃,T<1.4mm温度控制在440℃-540℃,具体情况根据品种、模具结构、合金种类而定。

  4.2.2.1盛锭筒必须保持干净,无严重磨损或大肚,否则,挤压产品将会出现夹渣或气泡。

  4.2.2.2盛锭筒与模具配合的端面应平整无损伤和粘铝,否则挤压时会跑料。

  4.2.2.3盛锭筒的加热元件必须完好并有足够的加热能力。否则,盛锭筒将无法达到工艺要求的温度。

  4.2.3.7圆铸锭出炉后,应将后面的铸锭往前输送,当超过10分钟铸锭不上机时,应关上炉门。

  4.2.4其他准备:挤压之前应将清锯口的小刀、铁钳、铁钊、卡尺、图纸、取样用的冷却水、排产单及其他生产工具准备好。

  4.3.1在生产前应试空车,让挤压机和棚架都空载运行一次。检查机械电器运转是否正常,确认无任何问题后,才可正式投料挤压。

  4.3.5铸锭加热温度的监控:挤压过程中,挤压班长要每隔10-20个铸锭用手提测温仪测量一次温度,并如实作好记录,以便随时掌握铸锭温度变化情况,保持正常挤压温度。

  4.3.6挤压时,要注意压力的变化。起压时不超过210kg/cm2。正常挤压时,压力会随过程下降,若在起压后超过1分钟压力不下降,则应停止挤压,以防损坏设备和模具。

  4.2.2.5每班上班前,应对盛锭筒进行一次清缸。在正常挤压时,每隔20-50支锭应进行一次清缸,以确保盛锭筒内清洁干净。

  4.2.2.6盛锭筒应避免急冷急热,在正常情况下,盛锭筒应在工艺要求的温度范围内长期保温,交班时不要断电。

  4.3.7排气:每压一个铸锭,在起压初期的墩粗阶段,当压力达到110-160kg/cm2时,应卸压放气,然后再重新起压进行正常挤压。

  4.3.8控制好挤压速度:要保持型材光滑平直,应使挤压过程前、中、后挤速恒定。各机台的挤压速度根据型材表面质量而定,在保证表面质量符合相关的表面处理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快。

  4.2.1.1备用的模具模垫应整齐摆放在模架上,报废的模具和不能使用的模垫应及时清除出车间,防止错用不合格的模具和模垫。

  4.2.1.2派模工接到生产计划指令后,组织合格模具,送抛光工处进行抛光,完毕配送机台。

  4.3.2在开机前先检查盛锭筒温度是否达到工艺要求,确认盛锭筒温度符合工艺要求以后,再测量模具温度和铝合金铸锭温度,当三者温度都达到工艺要求时,才好装模上机挤压。

  4.3.3模具上机时,应用手提测温仪测量温度并记录在《挤压车间生产工艺原始记录》中。装模过程应迅速快捷,而且要防止模具冷却。

  4.3.4圆铸锭上机挤压前应先测量温度,不符合温度要求的铸锭不准上机挤压,上机的第1个铸锭最好取规定的高限温度,以防塞模。

  4.2.3.1根据排产单的要求选用相应牌号的合金和长度的圆铸锭,其数量由生产任务的多少决定。

  4.2.3.3圆铸锭在入炉加热之前,应作表面质量自检,自检由夹棒工负责,凡是有明显夹渣、冷隔、中心裂纹和弯曲的圆铸锭,都不应入炉加热,应将其挑选出来退回熔铸车间。

  来棒检查→→铝棒加热、热剪→→→挤压成型▲→淬火→中断→拉伸矫直→成品锯切→装框→时效处理→转序。▲表示特殊过程

  4.3.13每次挤压时,都要特别注意垫片是否已放好,防止因挤压垫片没放好造成设备事故。

  规范热挤压型材的生产作业活动,以达到准确成形、保证质量、提高效率的目的。